查看园区VR全景

漫漫人生百年,悠悠长青乐园;
建文化陵园,创陵园文化
 
服务热线
service hotline
4008-345-808

夏之秋:从武汉走出去的音乐大师

日期:2019年05月23日 文章点击数:545

01.jpg



夏之秋:从武汉走出去的音乐大师


  2011年10月,长乐园陵园联合武汉创新研究院等单位,研究整理出武汉在辛亥革命前后的100个全国第一,受到有关部门及专家的肯定。本期“人物·追思”向读者介绍从武汉走出去的音乐大师、曾任中国第一支管弦乐队队长的夏之秋教授。


  家境贫寒  从小热爱音乐


  夏之秋1912年出生于武汉三曙街,3岁丧母,5岁随担任教堂琴师的父亲学习风琴,8岁开始学习小号。1927年,夏之秋进入武昌文华中学学习。文华中学曾是湖北最大的革命组织“日知会”总部所在地,该校许多师生参加了武昌起义。文华中学管弦乐队是中国第一支管弦乐队,创办人是外籍教师、后任校长的康明德。


  夏之秋加入该校管弦乐队后,很快展示出音乐才华,康明德对其十分器重,不仅重点培养,还让其担任乐队副指挥。夏之秋18岁时,父亲病逝,学校十分同情他的处境,聘他为乐队队长兼教员,以半工半读方式继续学业。


  周苍柏资助  赴上海深造


  1932年,夏之秋考入武昌华中大学。当年,汉口成立了一个管弦乐团——亚美管弦乐团,夏之秋被聘为乐团指挥兼小号手,乐团成员里有大银行家周苍柏的女儿周小燕。周苍柏十分赏识夏之秋,主动提出资助他,让其报考当时中国唯一的音乐学府——上海国立音专。1936年,夏之秋如愿考取上海音专作曲系并兼修小号。不久,夏之秋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(上海交响乐团前身),成为该团第一位担任首席小号的中国人。上世纪30年代,夏之秋被公认为“中国第一小号”。


  投身抗日救亡  创建武汉合唱团


  1937年,武汉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,夏之秋与周小燕等上海音专学生也来到武汉。随后,夏之秋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“武汉市文化界抗日救国工作团”。为做好抗日宣传,夏之秋以文华中学、华中大学及希理达学校歌咏队为基础,组建了后来载入史册的武汉合唱团,并亲自担任团长兼指挥。一天,夏之秋在报上看到光未然的诗作《抗日合唱》,当即将其谱成合唱歌曲,取名《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》。不久,他又创作了另一首抗日歌曲《歌八百壮士》,这两首歌曲一直被广为传唱,至今仍被人们视作经典。


  1938年9月,夏之秋率武汉合唱团赴南洋一带宣传抗日、义演募捐。临行前,中共长江局负责人董必武接见了合唱团主要成员。南洋巡演期间,夏之秋创作了思念祖国和亲人的《思乡曲》,首唱黄源尹是一位年轻华侨,夏之秋听后非常高兴,问他愿不愿意回国宣传抗战,黄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新中国成立后,黄源尹成为著名歌唱家,被誉为“新中国第一男高音”。


  合唱团到马来西亚后,一位6岁小女孩把妈妈给的零用钱全部捐给了合唱团,同时还唱着夏之秋专门为募捐写的歌曲《卖花词》,为合唱团义卖募款。1951年,这位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,她专程从马来西亚回国报考中央音乐学院。上世纪70年代末,一首《我爱你中国》让全国观众记住了她的名字,她就是著名女歌唱家叶佩英。


  精心育才  桃李满园


  从1940年开始,夏之秋主要致力于教学,严良堃、杜鸣心、陈贻鑫老一辈音乐家都曾师从夏之秋。新中国成立后,夏之秋先后在中原大学、中南艺专及中央音乐学院任教,主要从事铜管乐教学,培养了钱万耀、陈嘉敏、张振武等一大批知名教授及演奏家,著有《小号吹奏法》、《圆号每日练习曲》、《长号每日练习曲》等诸多教材及专著。上世纪80年代末,夏之秋研究成功“全控音调小号”,荣获国家发明奖,填补了我国小号生产技术的空白。


  1993年5月12日,夏之秋走完了他的音乐人生,追悼会上播放着雄伟悲壮的《歌八百壮士》和深情委婉的《思乡曲》,伴送一代音乐大师远行。当年6月,《歌八百壮士》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,这是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最好纪念。(1525字)


电话

地图